【翻譯註解全文】TPPM翻譯[Jp+CnSub]【解答篇】"天然冒失"屬性持有者在笑容背後的真實沉重處境 (2020/10/23)影片註解

註1:本文為從原先的文章記事網站"note"複製全文過來而成,所有內文皆為本人所寫且兩側帳號也都為自己所有。)

註2:【翻譯註解全文】系列文章是由於YouTuber影片說明欄位有上限5000字的限制,因此在部份影片註解過長也無法靠刪減放入時,改成在說明欄放上超連結將註解全文移轉到Blog網站的形式來做註解所形成的文章。

至於本Blogger中另一個類似的標籤【翻譯註解摘錄】則是在考慮到部份觀眾可能沒空看影片,或是對翻譯影片主題不感興去,但在該影片說明欄內的部份註解內容卻可能是其想看內容的情況。因此將部份翻譯影片註解依照內容屬性分類標籤整理後所產生的系列文章,因此兩者並不相同。


本文為YT翻譯影片"【解答篇】在"天然冒失"屬性者笑容背後的沉重真相 "的影片內容註解,因字數超過說明欄5000字上限而改放到這裡。

原翻譯影片"【解答篇】在"天然冒失"屬性者笑容背後的沉重真相 ":




注意:黑井老師的影片由於知識領域以及其個人經驗分享內容普遍抑鬱沉重,若是打算要要看娛樂片放鬆的請避開她的翻譯影片,謝謝。

註1(01:06):典型發展(typical development, TD/定型発達)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其所指涉對象為相對於發展障礙(Developmental disability、DD/発達障害)者神經系統於成長過程中出現生物學性變異,從小到大的成長過程皆照著正常發展過程順利成長者,以白話文來講就是在講"一般(神經發展未出現障礙的)人"。

然而這個概念會因在中英日三個語系以及診斷系列(採用DSM或ICD)的不同產生相當大的改變,其中又以英文的改變與稱呼最複雜。

 

最初在英語中所採用的稱呼為"神經學典範/神經學範本(neurologically typical, neurotypical, NT/神経学的定型)",但當時這詞的定義是用來區分"有無自閉症(autsim)",但隨著研究越來越多研究者也發現這個定義過於狹隘,因為自閉症"只是神經系統變異中的其中一種",以目前的分類來說以下類型的疾患都已確認"出現原因是基於生物學上神經變異的存在",因此都被歸類在發展障礙中(而前三項也是黑井老師影片主要說明介紹的類型):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注意欠陥・多動性障害),或稱為注意力缺失症(attention deficit disorder, ADD)

 

自閉症光譜/譜系(Autism spectrum,一般縮寫會在最後加上Disorder寫成ASD,但也有加上conditions寫成ASC的表記法)

 

學習障礙(Learning disability, LD/学習障害),包含閱讀障礙(Dyslexia)、失語症(Aphasia)、書寫障礙(Dysgraphia)、運動障礙(Dysgraphia)甚至是色盲失聰等
"會對學習新事物造成明顯障礙的症狀"都可算歸在此類(所以最極端的唐式症也算在此類,或者也可反向理解"其症狀之一就是學習障礙")。

 

但需注意的是當中有部份類型的障礙是有分為"先天或後天因素",如失明可能是先天神經病變造成也可能是後天意外事故造成,而此處所指的僅有"先天神經系統變異"所致者,並不包含後天因素導致者。

情感性疾患:包含雙極性情感障礙(bipolar disorder,即俗稱的躁鬱症)、憂鬱症等。但與前者同樣因先/後天因素都占有相當比例,故較少以先後天做對比。較常表述的形式為前述三類疾患中的共伴症狀,如ADHD在學生時期極易因病症而遭到同儕排擠霸凌,若教師無相關知識亦可能將其視為"問題學生"出現針對性行為,在此高壓環境下許多ADHD患者在接受診斷確診前都曾有過憂鬱、自傷甚至自殺未遂的經驗,同時也容易伴隨著低自尊、社交恐懼甚至害怕親密關係等特徵,而後述的病徵幾乎都是因先天病徵與後天環境交互作用後的結果。

因此有鑑於先天神經發展特異的多變性,TD一詞後來的定義改為以"有無先天神經發展變異"來做區分標準,而到了現在此用字在英語圈則又被以"allistic"或是"nypical"來取代。


註2(01:48):發展障礙的常見特徵之一"過度集中"在日文的表記法稱為"過集中";而恐慌症的典型症狀"過度呼吸"在日文的表記法則稱為"過呼吸",這兩個症狀名稱都是很早就已經被寫進精神醫學專用術語中的,因此兩者與現在的流行完全無關。


註3(02:45):其實"不同環境導致更容易忘記"這個情況在一般人也相當常見,只是ADHD觸發條件更低(更小的環境變化就會出現)且影響又更大(忘得比常人還徹底)。

其中一個最常見的例子就是"升學大考失常",由於考場一定不會是在原學校所有人"都會是在新環境下應考"。而在人類的記錄類別中"空間記憶線索"算是影響頗大的其中一類,即便是同樣的準備程度與精神狀態,若是在"平常上課的坐位應考"的表現就是會比"在指定的全新環境應考"還要好,因此"試前查看考場座位"這個動作不單只是確認通勤路線與時間,實際上多少也是會提升一些"環境熟悉度"讓當天的心理壓力與狀態減少一點,進而提成應考表現與成績。

不過如同前述ADHD對於環境的穩定性要求會比常人高出許多,因此很容易會出現"只要是需換新環境應考的大考必會嚴重失常"的情況。而由於ADHD、ASD以及LD等心理疾患的診斷基本上都是"被動"進行的,若當事人與其家屬未意識到此可能性而到醫院諮商診斷的話,其實有很多人可能都是在"終生未診斷"的狀態下因無法"做到正常水平"而在升學求職屢受挫折而自卑自責。

雖然目前的醫學仍舊無法對這類"始因於神經系統發展變異"類型的心理疾患進行"根治",但仍舊已經有開發出不少種類的實體藥物或心理治療能夠"有效改善"當前的情況。因此即便會有受到標籤化特別對待的潛在問題,但若能夠有效改善生活品質重拾自信的話接受診斷治療仍舊遠好過自己隱忍。


註4(03:10):有關"語言層次的理解"這個問題是屬於"程度高低"的問題而非"有或沒有"的問題,而且目前的判斷基準原則上也是以"多數大眾的表現來做為「正常」的起點":當出現"無法聽懂正常程度語意"的情況時,人們認為"聽不懂的有問題";但反之遇到"大眾的水平聽不懂"的情況時,站在下方的大眾則又給對方貼上一個"跳躍性思考"的標籤,最後仍舊認為是"講的話讓人聽不懂的有問題"。

而從上面的例子就能理解到"有沒有問題"的判斷基準"其實主觀因素影響頗多",但唯一不變的規則就是"表現遠離多數(一般大眾)的一定會是被檢討的一方"。而既然一般人也有機會聽到天才"跳躍式思考"後出現"大腦當機"的體驗,所以在了解狀況後應該也是可以同理體諒發展障礙以及"略低於平均值但又不到病徵程度的人"無法聽懂自己說話內容的感受。

最後,實際上這種"溝通障礙"的問題其實並不限於與發展障礙者溝通,在面對超齡對話(如與幼稚園或小學生對話)或是"傳達對象為不確定多數(如公開演說)"時也都會遇到這問題(後者的問題點在於大眾的理解力既然是常態分布,那自然在受眾夠多時就會出現"有一部份人來不及或難以理解"的情況)。

而在下次黑井老師的影片要翻譯的便是介紹一種在遇到這種情況時的因應對策,當理解學會該方法後變可在有需要的時候將自己的說話內容"依需要降階",反之若充份理解且腦袋轉得夠快也能反向降說化內容給"升階"讓有能力會意者變少(但會需要用到反向升階的情況應該很罕見就是了)。


註5(03:43):關於黑井老師在這段針對白田"聽進"的推測可能性,其實實際思考後會發現原因相當多元且複雜,包括我自己在最初也是會錯意差點翻錯:

可能性1"聽不進":第一種"聽不進"是一般最直觀想定的類型,也就是"接收到聲音訊號,理解認知到了內容語意,但是在最後的決策上選擇了「拒絕不理」"



可能性2"不打算聽":就個人對這段描述的語意理解,黑井老師所說的第二種"不打算聽"指的是"「拒絕接受」對於「發展障礙」這個一無所知領域的「理由說明與知識學習」"。

這種"不打算聽"跟可能性1最大的差異在於「內容的限定性」,也就是說今天若黑井是選擇用「今天身體狀態不好」這類「普遍能理解接受的說法」來回覆的話,那白田「就會聽得進去了」;但因黑井選擇誠實以對說出對方從未涉獵的領域,因此基於"無知的焦慮"或是"學習的排斥"甚至是"便宜行事"等理由而「選擇性拒絕」聽進黑井的解釋。而這種可能性對應到後面的敘述也是最合理的。

然而白田的這種"不打算聽"其實非但不是特例其實反而是一般大眾最常出現的反應。雖然每個人背後的思考動機各有所異,但有一個共通的特徵就是必然會牽涉到「個人價值觀與知識體系的摧毀與重建」。

簡言之一般人既有的知識價值觀體系已經定調「學力與日常表現的不佳或異常"不是不努力就是品性有問題"」,而相對的因應之道便是"不打不成器"、"家庭教育失敗"、"結交損友被帶壞"等「可以輕易轉嫁所有責任給他人的歸因」思考模式,以及基於上述理由所表現出的言語暴力(辱罵無能、懶惰、欠家教等)與肢體暴力(校內與家中的體罰)。

由於上述行為思考模式不僅"直覺簡單易懂"同時又有"能將責任全數轉嫁給他人"的「好處」,因此絕大部份的家長與教師很容易會自然傾向這種"Easy Mode";但反之若是要「正視問題」開始理解「發展障礙」這個全新概念的話,在「願意付出時間心力學習」之前還有兩個極難克服的障礙:那就是「砍掉重練原有的知識價值觀體系」以及「承認自身過往的錯誤並向子女/學生道歉說明」。

所以在理解上述內容後,若回頭從看一遍就會發現"白田"實際上就可以說是"常人思維體系的投射":雖然可能有不少人覺得白田的言論與行為可笑甚至是欠打,然而假若有一天同樣的情況發生在自己身上時,屆時將會有很高的機率在無意識之間「白田化」。


可能性3"聽不到":第三種"聽不到"是個人最初弄錯語意的解釋,不過雖然說是會錯意實際上也無法排除有這種情況的可能性。

第三種"聽不到"的情況是指"在理解語意前訊號就先在更前面因故而被「攔截阻斷」"(也有可能是在理解過程因故無法辨識使其成了"雜訊"也等於是"聽不到"),所以最後的知覺結果是「(在意識認知層面上)沒有聽到」導致沒有後續的相對回應。然而有關"聽不到"的原因就有數種可能,從外側的聽覺系統耳膜到內部的大腦認知歷程都有可能相當複雜。而由於此處並非影片重點加上片中亦無其他引伸補充,因此就只解釋到這裡。


註6(06:01):一般人能輕易接受小兒麻痺無法"跟正常人一樣走路活動"是因其症狀表現"顯而易見且極易分辨",但對於ADHD、ASD、LD這類型"從外貌完全無法察覺+若無相關知識概念根本不會考慮此可能性",再加上這類表現可以被"輕易地歸咎於「性格品性」",因此在"相關知識缺乏+便宜行事"的惡性循環下有很多人是在被診斷前就先被"校方"定調為"問題學生"、"品性不良"而以體罰(在未禁止前)與言語羞辱等方式"以牙還牙教訓"他/她們的。

倘若在這過程中學校輔導員失能未察覺到問題的真正所在,再加上家人也與校方認知相同、處理相同時,其結果往往是讓偏差行為越發增加,到最後開始出現翹家逃學的情況(無論在家或在學校等待自己的都是滿滿的敵意與令人生惡的回憶,從這觀點來看翹家逃學"遠離危險"反而才是正常的)。

雖然遊戲中的白田"只要努力就一定辦得到"的想法聽來似乎不食人間煙火從未考慮現實面,但這是因為我們站在"全知的第三視點"才有辦法輕易看清真相。而若是在真實世界中直至今日其實還有一堆家長與教師懷抱這種荒謬的想法在對待自家子女或學生,只不過因為在過程中"換了一種說法"讓此概念變得難以察覺,反過頭來合理化自身的行為。

這句話很常聽到,甚至連自己都可能曾經相信或曾經說過(同時前面也曾提過):那就是「不打不成器」。

這個認知與行為其實就跟一個失明的家長要求小兒痲痺的子女"跟正常人一樣正常走路不準用輔具"無異,只不過前者的"失明"並非是生物學上的肉眼而是"心智上的盲點",而小兒痲痺的萎縮肌肉則變成了一般人所說的"偏差行為"。雖然兩者同樣都存在著生物學上的損害證據,但其中一方卻因為"無法憑直覺直接肉眼目視"而受到了天差地別的待遇。

牽托別人帶壞既簡單又不需負任何責任,反之承認錯誤開始檢討溝通則是難到靠夭。不過"這也是無可奈何的事",因為人的臉皮厚度本來就會隨著年齡與社會地位不斷增加,等到自己子女在學校出狀況時早就已經厚到拉不下來了。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Fanbox資助流程圖解】在海外(日本以外地區)的Pixiv Fanbox資助付款流程與機制說明

【翻譯註解摘錄】日文裡同樣是指中年大叔的"おっさん(ossan)"與"おじさん(ojisan)"兩詞間的語感差異

【翻譯註解摘錄】發展心理學用語"典型發展(typical development, TD)"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