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註解摘錄】"看完新事物後它就突然在自己周遭大量出現"現象的科學解釋:心理學術語"Baader–Meinhof現象 (Baader–Meinhof phenomenon)"簡介

註:【翻譯註解摘錄】系列文章是在考慮到部份觀眾可能沒空看影片,或是對翻譯影片主題不感興去,但在該影片說明欄內的部份註解內容卻可能是其想看內容的情況。因此將部份翻譯影片註解依照內容屬性分類標籤整理後所產生的系列文章。

至於本Blogger中另一個類似的標籤【翻譯註解全文】系列文章,則是因為YouTuber的影片說明欄位有上限5000字的限制,因此在部份影片註解過長也無法靠刪減放入時,改成在說明欄放上超連結將註解全文移轉到Blog網站的形式來做註解所形成的文章。

原翻譯影片"[loop2] 面對會長的反分析,千莉表示:「分析是我老本行,再來。」":




(*在影片5分22秒時千莉有做說明,因此本文的內容算是在他解說完後的追加補充資料。)

"Baader–Meinhof現象 (Baader–Meinhof phenomenon)",或稱"Baader-Meinhof效應(Baader-Meinhof effect)",到了後來依照現象內容也被稱之為"頻率錯覺(Frequency illusion)"。

"Baader-Meinhof"為德語,從wiki中文條目對照其意思為"紅軍派(Red Army Faction)",為一個曾經在德國活動的左翼恐怖組織。 

會以其命名是因為最初的發現者原先完全不知這組織的存在,但自從聽到一次後突然像是巧合般在身邊不停地看/聽到該組織的資訊,而後其將此情況投書到報紙專欄後引發熱烈的回響討論,因而以此命名之。

而到後來的"頻率錯覺(Frequency illusion)"稱呼則是來自一位語言學家"Arnold Zwicky"的研究:其指出這個認知偏誤(bias)實際上應是由兩種認知偏誤所構成的:一個是"選擇性注意偏誤(selective attention bias)",另一個則是"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

前者導致在"接收"外界訊息時對特定內容特別敏銳,後者則導致腦中對於此現象的"解釋"出現偏見性理解。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Fanbox資助流程圖解】在海外(日本以外地區)的Pixiv Fanbox資助付款流程與機制說明

【翻譯註解摘錄】日文裡同樣是指中年大叔的"おっさん(ossan)"與"おじさん(ojisan)"兩詞間的語感差異

【翻譯註解摘錄】發展心理學用語"典型發展(typical development, TD)"簡介